法律法规
商标
专利
版权
其他

黄冈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10-1-18 17:44:53

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冈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黄政发[2006]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感湖管理区、黄冈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黄冈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00六年十月十一日

黄冈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根据《黄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市科技工作实际,制订本纲要。

  一、背景和基础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亦是我市全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速度和提高运行质效,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国内外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为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主推力的功能,实现科技新的跨越,确保赶超战略落到实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黄冈的奋斗目标,根据中央和省市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有关精神,按照面向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立足黄冈而又跳出黄冈的原则,科学制定《黄冈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发展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黄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十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这条主线,努力服务“科教兴市”战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一)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 2005 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9078万人。“十五”期间,全市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10项,获各级财政资助经费4945.8 万元。全市专利累计申请量336件,登记科技成果145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58项。
  (二)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逐步提高。2005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2% 。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6户,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8户。黄冈高新区取得较大发展,截至2005年底,入区企业已达164户。初步形成了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化工、光电一体化、纺织印染、绿色食品加工五大产业群。2005年,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9 亿元,高新技术增加值1.33亿元,出口创汇1.25亿元。
  (三)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85% 的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签有企校研究开发合作协议,加大了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了企业产品更新。
  (四) 实施星火富民工程,农业产业化迈出实质性步伐。 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户,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带动农户20万户。农业科技信息网和农技110系统已初步建成,现有农业信息专业网站48个,94个乡(镇)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五) 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迅速。2005年,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达53户,从业人员5510人,民营科技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12002万元,其中技术性收入5826.4万元。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后备项目储备不足;二是科技投入总量严重不足,全市研究开发经费(R&D)占 GDP 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当年支出的比重均低于全省水平;三是科技创新的政策激励效应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不强;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总量不大,对外开放吸纳能力明显不足,集成和应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不够。这些问题仍将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指导思想及目标部署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紧紧抓住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升级、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建设等发展机遇,围绕建设创新型黄冈、节约型黄冈及环境友好型黄冈的目标,始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支撑及推动功能,为加快黄冈经济社会发展和赶超全省发展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开发体系,建立布局合理的科技组织网络和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提高科技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大幅度提升工业技术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显著提高农业与农村科技水平,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具体目标:
  1、工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加速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采用高新技术的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主要技术装备及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十一五”末,全市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重点企业质量体系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主导产品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或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创一批市级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户以上,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的25%;建设1~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一定数量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发展一批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形成几户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或集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30%。
  3、农业与农村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到2010年,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重点选、引、推动植物新品种(系)20个,开发推广产业化生产技术成果20项,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20户,建设市以上农业科技园区2处,无公害标准化特色农业科技产业基地20处,按标准生产的农产品品种20个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以上,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85%以上,适用技术覆盖率85%以上。基本解决当前农业结构、质量效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科技问题。
  4、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抓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在创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方面有所突破,明显改善科技基础条件。
  5、知识产权保护及科技服务体系趋向完善。加强科技创新源头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市级以上科技成果累计300项,专利申请量1200件。全市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工作普遍得到加强。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有1~2家产权清晰、队伍精良、服务高效、诚信度高的专利代理与服务机构。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事业发展的政策配套完善,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
  6、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十一五”末,我市各类科技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每万人拥有246人,年均增长6.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13%,第二产业增加15%,第三产业增加72%。
  7、全社会科技投入逐步增长。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高新技术发展风险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应少于1%,高新技术企业不得少于5%;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8、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搞好环保工作,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同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环保建设,使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加快建设节约型黄冈。
  (三)总体部署
  “十一五”时期,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围绕1个中心,突出2个区域,把握4个重点,实施“5个一百工程”。
  围绕1个中心:紧紧围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赶超全省发展水平这个中心,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打造创新型黄冈。
  突出2个区域:加快与武汉城市圈的科技对接速度,坚持以市带县,城乡联动。一是突出黄冈市区龙头。实施市区一体、共同发展的战略,提升市区龙头地位,加快招商以及技术引进步伐,以黄冈高新区和东西湖工业园区为主体,建成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汽车零配件和轻工食品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科技示范园区。二是壮大各县(市)工业科技园区实力。各县(市)要把工业科技园区作为培育产业集群的载体,坚持以提升产业集聚度为重点,立足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等实际情况,注重特色优先,明确产业定位,积极引导园区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
  把握4个重点:一是发展高新技术。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为加快结构调整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突破口,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信息化水平和经济竞争力。二是突出自主创新。围绕建设创新型黄冈,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及创新,切实把提高食品饮料、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和森工等支柱工业的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特别是自主创新工作的战略基点,为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坚持协调发展。把应用能源、资源、环境技术放在重要地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解决制约黄冈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的弱势问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注重科技投入。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快科技创新与服务公共平台和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的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
  实施“5个一百工程”:一是百户重点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二是百村科技富民建设新农村示范工程;三是百项科技成果转化及专利实施示范工程;四是百户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平台示范工程;五是百名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示范工程。

  三、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
  (一)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效,着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科技的发展,须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为核心,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投资规模大、对黄冈发展有带动作用的工业项目。围绕新型工业化,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对提升传统产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难题,扶持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发展提升食品饮料、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和森工等支柱工业,形成产业群。重点抓好5项工作:
  产业改造升级:运用先进制造、自动化与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及环保等高新技术,对我市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建材包装、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嫁接,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产品开发: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大力开发名优新特产品,提高产品的档次、科技含量和市场覆盖率,通过发展壮大一批、改造提高一批、研究开发一批,加快名牌优质产品的发展。
  技术攻关:攻克新型工业化关键技术,重点推广应用一批高新技术,为持续发展储备能量,提供动力,实现上质量、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和上整体素质。
  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创建:从城区的工业污水、垃圾处理及大气污染等方面治理着手,借助已有的高新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开发废弃物重新利用处理技术和装备,引进推广研发适合市情的工业污染防治成套技术;多渠道融通资金;建立信息系统和技术服务体系等,创建有黄冈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的绿色支撑体系,为建设节约型黄冈奠定基础。
  基础建设: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建立并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发展一批有带动力、辐射能力和较强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加强我市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武汉城市圈大院大所、优势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联合协作,建设完善一批技术开发中心。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抓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机遇,以现有增产类技术为基础,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强化科技对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的支撑功能。结合全市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百村科技富民建设新农村示范工程”,开展科技培训,组织科技攻关,解决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要坚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完善三大体系,强化四大技术,推进八大举措:
  完善三大体系:强化政府引导、民间服务、市场运作及信息网络功能。一是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体,财政、金融及社会资金参与的农业多元科技投入保障体系。二是健全完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龙头企业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强化四大技术:一是研究推广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综合能力为主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技术。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实现农业各生产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二是开发引进农业新品种选育繁育新技术。开发引进高品质、低成本、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种改良技术。三是发展高新农业技术。发展优质、高效配套农业技术,引进开发高效利用资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运、包装、保鲜等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动品种培育、种植养殖、施肥灌溉、植保防疫等常规农业技术的升级。四是大力推广应用基础性技术。加强农业、水利、气象等科技基础性设施建设及相应技术应用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为发展农村科技提供支撑条件,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八大举措:一是科技服务。围绕实施“星火富民工程”,建立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继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特色产业聚集区专家大院模式建设,注重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深入推进“大别山科技致富工程”和“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的开展,逐步建立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二是良种技术再创新。引进繁育优质水稻、油菜、棉花、茶叶、桑蚕、板栗、水果、水产、中药材、畜禽等新品种,建立新品种繁育基地,应用并创新优质种苗规模化、专业化、工厂化生产技术。良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5%以上。三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化。注重农产品深加工的重大关键技术的引进推广和研究,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新产品开发,积极扶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创建技术创新中心,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进行研发结盟,培育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壮大经营规模,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化。四是农产品安全及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农产品安全检验监测技术,推进安全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五是农村信息化。建立完善县、乡、村、户相联的科技信息网络体系,构建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发展电子政务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六是农业生态环境科技示范。从改善生态环境和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着手,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化和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七是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各种园区、基地、科技示范点、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全市农民技能培训服务网络体系,通过“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素质和创新能力,与发展生态效益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科技企业家,形成具有黄冈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八是农业科技投入。争取国家和省增加农业科技财政投入;引导企业和国内外社会组织向农技领域投入资金;鼓励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等国家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为农业科技提供优惠信贷支持。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抓住产业升级的发展机遇,以实施火炬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动力,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机电一体化等产业为重点,着力抓好优势项目、重点企业、特色基地3个关键环节,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以黄冈高新区和武穴高新园为重点,加快全市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使其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同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农副产品加工和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产业,有选择的发展战略高技术,逐步形成产业。
  光电子信息:加快政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进程,搞好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实行电信、广电、移动“三网合一”,推进信息服务业向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产品,积极引进通信先进技术设备和重点项目,做大做强超亮宽温显示屏、嵌入式数字硬盘录相机等电子产品,加快程控机、数字耳机等项目的建设进度,逐步形成信息产业化。
  生物技术:大力开发以基因工程、发酵工程为重点的医用生物技术产业,以动植物良种培育、经济作物脱毒组培和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为重点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以氨基酸、维生素、乳酸菌等产品为重点的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形成以中药加工、生物医药化工、精细化工为主的医药化工产业群。加快与武汉“华中药谷”对接,以培育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为主导,发展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加快建设10万亩以上的茯苓、苍术、菊花、射干、丹参、桔梗、紫苏、杜仲、银杏、厚朴等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及研究基地,要有4~5个中药材品种取得国家中药材GAP认证,构建山区木本、丘陵草本两大药材种植带,建设李时珍本草纲目园及市区现代中药、蕲春中药两大工业园;依托李时珍医药集团等骨干企业发展免煎中药、中药饮片制剂、中药提取物等中成药产品。推进原料药及合成药产业化,依托广药等药业公司继续抓好维生素、氨基酸、抗病毒、激素等类产品开发,加强与武汉城市圈内其它药业公司的产业配套和产业对接。实现农业生物工程产业化,依托富驰化工、祥云集团等企业发展农用化工产品。
  新材料:以稳健集团为主体,发展现代医用卫生材料。扩大高比容高强度中高压阳极化成铝箔电子材料生产规模。加快有色金属材料深加工产品的升级换代及新产品开发步伐。重点发展异性磁粉、磁体材料和硅产业。发展收缩薄膜和可降解塑料制品等高分子材料生产。以祥云集团等企业为骨干,开发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和精细化工材料及产品。
  机电一体化:建设黄冈市机械汽车产业园,努力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壮大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积极推广应用以工业PC为基础的控制系统、高性能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及设备,以新型高速船、旅游船为主的先进造船装备,开发精密成型技术及产品、快速原型技术及产品、虚拟制造技术及产品,微特电机等新型机电产品。提高制造业的新型技术及装备开发水平,形成一批高效、节能、环保型的制造技术和产品。
  农副产品加工: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业。发挥花生、茶叶、板栗、猕猴桃、畜牧、蔬菜、双低油菜等资源优势,依托重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粮油产业化、食品饮料产业化、无公害蔬菜产业化。
  纺织服装:充分利用棉花、蚕茧资源,引用先进的纺织服装技术和设备,对现有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加大对重点新型纺织服装企业的支持,大力发展棉纺织、针织、染整精品面料生产,向武汉为中心的大市场推出中高档真丝服装、纯蚕丝生态被等系列产品,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并寻求与国内外大型服装生产企业的协作与配套。
  战略高技术产业:加强科技的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有选择地发展以生物产业、纳米技术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科技发展氛围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围绕“建人才大市、人才强市”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用活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用好人才增量,提升人才质量,建立人才绿色通道,为黄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进一步适应,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人才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健全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力。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护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良好法制和市场环境;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服务体制;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及其保护意识;推动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和产品中的比重;提高我市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际竞争力。
  完善科技市场服务体系,重视软科学研究。科研开发机构: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中心、科学技术中心为依托,各县(市、区)同类机构为骨干,民营科技机构为补充,建立与经济、科技相适应的高效运行机制。技术市场:制订技术交易买方激励政策,开拓买方市场,构建与外部接轨的市场体系,在技术市场管理上推广应用计算机。同省内部分市(州)技术市场建立联系,促进技术贸易繁荣与发展。信息服务: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多媒体网络为主攻方向,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科技、经济信息为主的多媒体网络。在重点企业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有条件的企业应用计算机检索信息和辅助控制技术。软科学研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结合“科教兴市”战略实施,积极开展促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机制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应用研究,逐步建立一支软科学研究队伍,搞好技术、工程、决策等咨询,促进软科学事业发展。
  (五)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21世纪议程》,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围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科技进步,推动医药、环保、社会服务及第三产业发展进程,构建节约型及和谐型黄冈。
  人口和计划生育。 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积极推广安全、高效、简便、经济的避孕药具和适合广大农村的长效药具,积极普及计划生育科技知识。
  医药卫生。建立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体制,以创新药物的研制开发为重点,逐步建立以创新为主的自主研制开发体系,加强中药理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开发中药新工艺、新品种、新剂型,逐步形成我市医药工业群体,力争再有1-2个有自主产权的新药上市。要围绕构建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体系,搞好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等疾病和部分疑难病的预防和临床研究,重点推广应用各种疑难病的治疗技术,争取实现大多数人能享受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环境保护科学技术。限制浪费资源、能源和污染严重的项目和生产企业,积极发展无污染工业项目。引进推广工业“三废”资源化和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能污水处理技术。注重防震减灾工作,加强环境安全保护力度,增加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抢抓国家和省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发挥黄冈职业教育优势,利用黄冈职院、鄂东职院、黄冈科技职院、黄冈高级技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逐步把黄冈的人口包袱变成人力资源优势。
  城市建设。建立城市发展与城镇化科技支撑体系,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搞好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加强建筑艺术的研究,推广新型墙体建筑、复式建筑技术,研究标准化施工技术,引进和推广防水、隔热、隔音、节能材料,发展资源节约型城市;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使城市基础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公共安全。发挥科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完善技术措施,及时处理好食品、生产安全、防震减灾、火灾安全、社会安全以及各种突发事件,预防各种重大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
  科学普及。全面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力加强科普和科技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全市科技部门和科协组织的科普工作职能,切实有效地推进科普工作“进农村、进厂矿、进社区、进学校”。通过深入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户建设,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科技110、科普之冬(春)、科普大集、专家大院、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技大王下乡、科教兴村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大力发展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全市公众的科学素养。创造条件将科普纳入科技进步奖的评审范围,鼓励科普工作创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大科技宣传力度,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关键措施及支撑条件
  (一)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速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对我市加快赶超全省发展水平,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加强科技系统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科技宣传工作,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建立党政干部科技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把加速科技进步作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工作制度,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科技资源。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科技活动的规划和规范、协调、监督和服务工作,提高科技管理效能。
  (二)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题,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加快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扶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使其成为加速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企业逐步建立技术开发与销售收入挂钩的技术人员分配和奖励制度。支持企业以技术入股方式,吸纳科技成果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和行业技术中心,加强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成为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形成产业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与技术优势。全面实施“百家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平台示范工程”,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和科技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研究基地的条件和资源,积极引导和推动我市优势领域的基础研究,争取取得一批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成果,积极构建良好的网络科研环境,建立专家咨询机构及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为黄冈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三)着力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全社会科技投融资体系。确保各级财政用于科技发展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力争科技三项经费占同级财政年度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市级为1.3%以上、县(市、区)为1.1%以上,并将实现该目标作为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作配合,做好科技开发贷款工作,加大金融支持科技的力度。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达到全社会该项投入的5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不低于当年销售额的1%,大型企业不应少于2%,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5%。注重农业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增加对农业科教及科技推广培训的投入,建立专项基金。着力建立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多形式、多渠道筹措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资金,大力吸引国内外风险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来我市创办风险投资公司。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和资产重组步伐,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科技融资担保资金等专项经费。
  (四)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要坚持以人为本,结合人事制度、职称制度、奖励制度和科技机构的改革,破除各种阻碍科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陈规陋习,建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根据我市实际,在职称评聘、工作条件、生活待遇上采取灵活变通措施,对学有所长、业绩突出的科技人员可破格申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对重点建设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由政府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特殊津贴,标准不低于沿海大城市同等人员的报酬标准;对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酬重奖;利用网络技术远程互动的功能,聘请高层次专家积极参与我市的建设。
  (五)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借助外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试点城市的有利条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注重专利、专有技术及配套技术的引进,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产业化基地。开展与国外友好城市的科技经济对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搭建地区科技合作平台,争取中外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重点扩大和实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及发达地区的合作,提高技术合作层次和水平。继续组织实施科技兴贸行动计划,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强与国外科技及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培训,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强科技合作,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接触与合作,争取国际组织对我市重点技术与经济项目的支持,以及更大的国际援助。大力发展与国外民间组织的技术经济合作,拓宽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
  (六)加快完善科技进步政策支撑体系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建设创新型、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黄冈的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氛围。立足市情,研究制订或修改完善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及应用、农业科技产业、技术市场执法与管理、科技条件保障制度、科技奖励实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科技的能力,确保“十一五”科技规划落到实处。

  附件:
黄冈市“十一五”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与优先主题

  一、农业
  优先主题:
  (一)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
  培育优质、多抗、高产、专用、高效的水稻、油菜等作物新品种;开发优质、高效、抗逆为主要方向的特色畜禽新品种(系)和配套体系,以及速生、优质、丰产、高抗的林木新品种。
  (二)主要农作物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推广作物定量化精确栽培技术、作物轻简化栽培技术、作物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综合生产效益;推广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种植、收获、加工、节水灌溉、免耕播种等机械与装置设备的应用。
  (三)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
  加强特色畜禽饲养环境、饲养工艺、饲料配方、生产方式等方面关键技术应用与研究,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着力解决优良食用鱼和名特优水产品产业化养殖关键技术和疫病防控技术;重点推广应用规模化养殖场重大疾病的防治与净化技术。
  (四)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现代储运
  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农产品现代加工、贮运、保鲜包装技术及专用设备;油菜籽综合利用技术;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其产品系列开发。
  (五)农业信息化及现代农业技术
  加强农村科技信息传输系统的整合,强化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构建通畅的农业信息传输渠道;推广应用高效水产养殖生产管理、粮棉油高产高效栽培、农业计算机管理专家决策系统;积极开发应用精准化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向精准型、工厂化方向发展。
  (六)生态农业
  重点应用开发高效生态栽培技术;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综合技术研发与升级,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生态农业关键实用技术的应用研究、集成转化与示范。

  二、制造业
  优先主题:
  (一)汽车零部件
  重点引进开发汽车零部件、发动机、电子控制等技术和产品,规模化生产制造加工技术及工艺装备;大力发展智能化电子仪表、发动机电控点火、传感器等汽车电子产品。
  (二)化工关键技术及产品
  引进开发高效、低残留、高环境兼容性的杀菌剂、除草剂和环保型水基化农药制剂;开发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且有产业基础的中间体和专用精细化学品。
  (三)现代装备制造技术与设备
  重点引进、推广、应用高性能数控机床与设备,工业自动化和工业仪表,高性能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及设备等。
  (四)纺织综合技术及装备开发
  对现有的纤维进行快速改性,改善和提高纤维的各种性能特点,开发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型纺织材料,提高纱线质量;采用先进纺纱技术,引进新型纺纱装备;引进推广提高面料生产关键工序的技术,提高面料质量和性能;加强对关键工序的改进和原料的选择,引进开发具有高性能和特殊用途的工业无纺布。
  (五)新型建材关键技术与装备
  引进开发超细粉体加工技术;推广应用粘土矿物材料、聚合物复合材料等新产品;引进开发纳米矿物材料的加工、制备、改性等相关技术。

  三、信息产业
  优先主题: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
  重点开发多晶硅材料及系列产品,引进开发耐高温、耐腐蚀、耐辐射的高频、高功率电子器件和光电器件方面的技术及产品,加快产业化进程。

  四、生物技术产业
  优先主题:
  (一)生物医药技术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进传统医药的生产工艺,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发展新型制剂;
  (二)生物农业技术
  加快发展畜禽疫病检测试剂、新型兽药和新型疫苗,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快速诊断和预防能力;加大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逐步替代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加强动植物良种快速繁育与生产技术引进、推广、应用及研发,推进动植物良种产业化。
  (三)生物工业技术
  对现有发酵工艺进行改造和升级;研究开发可再生物质原料,大力推进生物技术在酶制剂、发酵有机酸、核黄素、酵母、乳酸、食品等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开发,全面提升食品业、饲料业、轻化工业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四)生物医用材料技术
  研制具有生物活性和降解特性的医用生物材料;开发具有生物相容性和降解吸收性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发布部门: 发布日期:2006年10月11日 实施日期:2006年10月11日 (地方法规)


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1号院珠江摩尔大厦3-2-1907 邮编102206    京ICP备09085994号-1
Tel:010-62119266 公司邮箱 
Fax:010-62110146 mail@justalen.com
copyright© Beijing Justalen IP Firm Law

版本所有 佳茂知识产权代理(北京)有限公司

商标注册 北京商标注册 浙江商标注册

 上海商标注册 江苏商标注册 广东商标注册

福建商标注册 成都商标注册 四川商标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