浼樼鏂囩珷
弗兰克:版权法缺位曾推动德国学术大发展?2011-12-21 15:19:07 |
19世纪德国经历急速的工业大发展是因为缺乏版权法吗?一德国历史学家认为,书籍的大规模印刷使知识得以普及,为德国工业奠定了基础。 整个国家仿佛都迷上了读书,很多颇为流行的书甚至连书商都不熟悉。 44岁的德国经济历史学家埃克哈特·霍夫纳调查早期德国出版物数量时,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跟他的邻居英国和法国不同,德国在19世纪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知识冲击。 那段时间德国作家仿佛都在不停地写作,仅在1843年就有将近14000份新出版物出版。经统计,该数量已相当今天的出版水平。虽然小说也得以出版,但占绝大多数的依旧是学术类作品。 在德国推行版权法困难重重 事实上,英国在那个时期每年只有1000份新作品——比德国的十分之一还小——这不是没有后果的。霍夫纳相信正是这长期颓废的书籍市场,使得英国的殖民地政权在跨越一个世纪的时候丧失了领导地位,而落后的农业国德国却很快赶了上来,1900年成了同等发达的工业国家。 霍夫纳认为,1710年在英国实施的版权法,正是使英国知识世界衰退的原因。而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人并不用担心版权纠纷。德意志最强大的国家普鲁士,虽然在1837年就引进了版权法,但由于德意志由多个小政权组成,推行版权法就变得困难重重。 霍夫纳的第一项研究就是考察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那段时间里,版权法对德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的影响,他的发现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轰动。直到现在,版权法一直被看成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该法律的存在就是对书籍市场繁荣发展的保证。因为权利被维护,作家们只需要专注于写作以表达他们的思想,而不用考虑别的因素。 英国的书却被锁在书架上 然而通过比较当时的英国和德国,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出版商在英国肆无忌惮地使用他们的专利权。新作品通常最多限量出版750份,其售价远超过一个熟练技工一周的工资。伦敦最杰出的出版商在版权法的保护下大肆敛财,他们的财富足够用来雇佣镀金的马车当做交通工具。购买书籍的都是富商或者贵族,他们把书籍当成了奢侈品。在仅有几家的书店里面,书都被锁在书架上以免被偷窃。 同时期的德国,出版商们互相抄袭——每个人都可以复印每个新出版的刊物,并以一个便宜的价钱卖出去,而不需要担心惩罚——砍头。成功的出版商并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们想出了一些至今依旧流行的出版方式,向富裕的顾客出售昂贵的精装版,而向大众出售廉价的简装版。 德国创造了一个跟英国完全不同的书籍市场。最好的书商和学术研究者因为大量的低价书籍被德国大众所知。“德国数千生活在角落里的穷人,虽然没能力购买昂贵的书籍,但他们聚在一起,一点点地积累,就变成了专于重印的小型图书馆。”历史学家海因里希·本森激动地写道。 大量学术专著在德国涌现 科学家们最有前途的事就是向广大的读书爱好者出版他们的研究成果。正如霍夫纳所写的那样,“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科学家在传递知识的同时,确立他自己的学术地位。” 而在那个时代传播知识的惟一方法,就是从老师或者大学学者那儿的口授。现在,突然大量高质量的专著在这个国家里传播开来。 1826年的文献说,“大多数研究都致力于各种自然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在机械,医药,农业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德国学者编写了化学、机械学、工程学、光学以及钢铁生产技术的条款和手册。 而同时期的英国,贵族圈子沉迷于古典的教育模式,专注于文学、哲学、神学、语言和历史编辑。同时期,技术类的手册在德国被大量制造,从建造排水沟到种植谷物,都是英国最缺少的部分。“在英国,人们依靠古老的方法来传播这些现代化的、有用的知识。”霍夫纳解释说。 科学类书籍交易市场之强盛,使得出版商们长时间处于担心供应量不足的状态,这样的情况使得优秀学者跟出版商之间能讨价还价。许多学者通过大量出版这些科学信息小册子获得额外收入。 霍夫纳解释说,这些“活着的学术论文”为德国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这段时间或许也部分解释了19世纪末期的工业大发展,同时还造就了一批像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德国军火商,曾追随希特勒,二战后发展为克虏伯企业集团,在上世纪60年代破产)和维尔纳·冯·西门子这样的工业巨头。 (德国《镜报》2010年8月18日,译 罗瑞) |